《鼓楼外》导演于震:若争小可,便失大道

时间:2022-03-22 14:03:12阅读:2664
“《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后,又一部地道的京味剧追起来!”由王之理编剧,于震自导自演,讲述京城木匠师徒传承和兄弟恩怨和解的现实题材剧《鼓楼外》正在北京卫视热播,收视高居前三,
  • 鼓楼外一位老木匠易大船的大徒弟于钟声和其孙女易小船偷偷恋爱了,吃醋的二徒弟尹东义给于钟声使坏,在邻居家房梁…

“《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后,又一部隧道的京味剧追起来!”由王之理编剧,于震 自导自演,讲述京城木匠师徒传承和兄弟恩怨息争的现实题材剧《鼓楼外》正在北京卫视热播,收视高居前三,观众好评如潮。剧华夏汁原味的北京风情和“艺大于天”的工匠精神,使人深有感触。不少观众点赞《鼓楼外》匠心浓郁,京味实足,在接地气的师徒故事中流淌出温润人心的人生大道。

为何自导自演《鼓楼外》?从招人狠的骆士宾到北京木匠于钟声,于震经历了怎么的角色转变?北京中轴线上的《鼓楼外》散发出怎么的文化韵味?日前,该剧导演于震接受媒体采访,畅聊了他对京味剧《鼓楼外》的拍摄感悟和文化解读。

谈新剧:《鼓楼外》是当下北京人生活的一次真实反应

问:您是演员,是甚么样的契机和缘由,让您这次以导演身份执导拍摄了《鼓楼外》?

答:是这样,我之前演过一个戏叫《我的二哥二嫂》,然后认识了著名编剧王之理老师。拍这个戏的时候,我们就经常聊天。由于王之理老师,京味戏写得非常好,创作了《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正阳门下小女人》等良多优异的京味剧。我就跟他约稿,帮我也写一个京味戏。在聊天过程当中,我说自己是北京演员,从小在鼓楼一带长大的。王之理老师就决议写《鼓楼外》这个故事。脚本创作期间,我也第一次当导演,导了一部剧叫《不成能实现的使命》。等王老师《鼓楼外》这个脚本写完后,我也有了一些导演经验,本来我只是演这部剧,想邀请其他导演导这部戏,但由于档期问题,未能成行。后来跟制片人刘国华、编剧王之理老师聊,他们也挺认可我的,让我自己导导试试。正好《鼓楼外》写的是鼓楼,鼓楼就在北京的中轴线上,我从小就在鼓楼这块长大,对那片生活很熟悉,所以我就自导自演,拍了这部戏。

问:《鼓楼外》有着鲜明的北京文化底蕴。您导这部戏和跟您之前拍的作品相比,最大的差异是甚么?

答:《鼓楼外》这个剧,我觉得是像我这样从小在北京中轴线上,胡同里长大的北京人真实生活的一个反应。

我对鼓楼那片生活太熟悉了,我生长在大杂院里,大杂院里住了32户人家,就像一家人。胡同里有点甚么事,朋友们都是口口相传,情面味特别浓。别的这几十年,我们祖国的转变很大,我们眼看着国度和城市飞速成长。所以《鼓楼外》里除了能看到我们祖国、我们北京的成长转变,也能看到人的成长转变。王之理老师脚本写得非常好,写的是无论你干奇迹、经商做到甚么程度,无论你做得好或欠好,都不可忘了本,不可忘了初心。《鼓楼外》跟中国古代文化有着亲近的联系关系,说的是四个门徒做中国古代家具,他们后来又做了此外行业,然后最后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地又回归本真了,是这样一个主题故事。

谈角色:于钟声是个木匠身世的手艺人,苦守底线是他的根

问:除了当导演,您在《鼓楼外》中也主演了巨匠兄于钟声。在您看来,于钟声是个甚么样的人?

答:于钟声是个木匠身世的手艺人,他生活在鼓楼外,从小就喜好古家具。他这小我比较闷,比较认死理,干事一根筋。后来随着社会的成长变迁,他的命运也产生改变,做了良多行业,比如路边摊煎饼,然后卖鸡蛋、养鸵鸟,做成了绿色家庭家当链,然后和他人合作做成了上市公司,奇迹做得越来越大。可是当奇迹做得很大的时候,他反而发明所有工具都没了,爱情没了,兄弟情没了,包孕亲情也没了,他突然发明人生最重要的是情感,并不是看你奇迹做得有多大,职位有多高。王之理老师这个戏写得非常好,人物写得很扎实,这样的人物故事,挺打动我的。

问:相比于您在《人人间》中饰演的骆士宾,于钟声这小我物最吸惹人的魅力是甚么?

答:钉是钉,铆是铆,敷衍了事,无论做甚么都要脚踏实地地去做。当好处和自己苦守的底线产生抵触的时候,好处必然是给底线让路的。这是于钟声这小我物的根,无论他做甚么行业,做甚么事,这都是他苦守的。这种精神在当下,挺难得的。

问:《鼓楼外》涉及到良多古代木工手艺,于钟声也是木匠,为此您拍这个戏是否是也做了良多预备?

答:玩家具是我最大的专业爱好。我从中戏毕业后,进入北京人艺演话剧,后来有幸认识了大编剧邹静之老师,邹静之很喜好中国古代文化,此中就有老家具,他也写了良多戏,然后又通过他,我认识了王刚老师。所以,我特别早的时候就跟着他们一块玩老家具,北京话叫“玩”,他们都是手把手地教我,让我对老家具有了一些领会。别的,我几近所有的专业时间都是在家具城,或是木工房这边跟着邹静之老师一路渡过的。从看木头起头,这是甚么木头、甚么时间、甚么材质,然后怎么做?明清家具有甚么特点,到民国又是甚么特点?挺好玩的。这么多年我一向坚持着这个专业爱好,所以这是我平时生活中的一点小积累。

问:这次您既当导演,又当主演,您觉得最大的难题和挑战是甚么?

答:演员是感性的,演员活在角色里。导演是理性的,导演是活在剧里。我呢,是一会活在这部剧里,一会活在演员角色里,这是太难的一个挑战。由于你当导演,你得指挥剧组的服装、化装、道具、摄影、美术、灌音等部门,必然是理性地在说你们应当怎么预备。而演员是不消管这些的,你就脚踏实地把自己的角色演好就行了。所以我是跳进跳出,这部剧真的是挺考验我的。拍完这部戏后,我就不再自导自演了,由于我觉得哪方面都有欠缺,而且我还是一个比较追求完善的人,要不我脚踏实地导一部剧,要不我就脚踏实地去演一个剧,这是两个行当。但这次经历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创作历练,我也收获了良多贵重的经验。虽然辛苦,但现在看到这部作品成功播出,我心里还是很甜的。

谈文化:宏扬古代文化和工匠精神,通过《鼓楼外》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

问:《鼓楼外》里有良多富含人生哲理的金句,惹人深思,比如师父易大船说的“若争小可、便失大道”,您怎么看剧里蕴含的这种人生韵味?

答:若争小可、便失大道,这句话真得太好了,意思是你假如在一些小事上琐屑较量,太追逐眼前的好处,便会落空更大的工具,失了大道,甚至把自己也给陷进去。现在的人很容易被眼前的工具迷惑,不知道活的根本是甚么。比如于钟声是个木匠,他的不忘初心,就是把手上每一件木工活做好,脚踏实地静下心做好本职事情。专心把这个事做好了,必然也会获得你想获得的工具,而不是做这个不可,做那个又不可。还有一句老话——“冤家宜解不宜结”,这句话说了良多年,可是真正能做到,太难了。剧里我和海一天饰演的二师弟尹东义就由于冤仇,一向在斗,相互较劲,最后斗得两败俱伤,落得一场空。兄弟争斗这种事在当下经常产生,争来争去,获得了甚么,落空了甚么?这对我们还是有所启迪的。

问:《鼓楼外》通过木匠手艺和家具,宏扬工匠精神,相传中国古代文化。您怎么看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答:中国的古代文化、古代工艺有良多,里面蕴含着精妙的技艺和使人崇拜的工匠精神。比如家具、瓷器、紫砂,这些工具都是我们中国的古代手艺,做工讲究,都是昔时全世界追捧的豪侈品。现在国外良多大的博物馆里,都有中国的明清家具馆。择一事,终平生。通过《鼓楼外》能看到甚么是工匠精神,然后可能会给观众开导:我做的这个职业,我是否是也这么认认真真地研究,用心做好了?包孕我们拍戏也是,也要敷衍了事、脚踏实地把每一个镜头、每一个道具、服装都全力弄到最好。比如《鼓楼外》中需要良多紫檀家具、黄花梨家具出镜,这些名贵家具都是剧组借来的真品。归还时,我们会专门用棉被精心包裹好再运输,避免产生磕碰。这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表现。

问:2022年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的环节一年,钟鼓楼又是这部剧的重要场景。《鼓楼外》此时的播出,是否也是一种对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助力?

答:一提钟鼓楼,北京人都知道,但甚么是北京中轴线,中轴线涵盖哪些处所?实在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那么《鼓楼外》这部剧就很好地反应了甚么是中轴线,甚么是钟鼓楼,北京中轴线有多美?这个剧对北京中轴线会起到一个宣扬感化,天下观众通过《鼓楼外》就知道,北京的中轴线原来是这样的。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
--== 选择主题 ==--